京都大学
京都大学与东京大学虽为日本东西两方同等齐名的国立大学,但它们的传统与办学目标迥然不同。东大以培养治国人才为主;京大则以培养科学家见长。所以,尽管到目前为止京都大学只出过近卫文麿和池田勇人两名首相,也少有著名的科学家活跃于日本政坛,但在科学研究方面,人才和成果都不少,因而被人们称为”科学家的摇篮”。特别引以自豪的是,在1949-1987年的39年中,日本获诺贝尔奖的7名得主中京大就占4名(又有人说是四个半,其中一位原在京都大学就读后转入东京大学):汤川秀树、朝永振一郎、福井谦一、利根川进,多于东大。获日本文化勋章和日本科学院奖以及其他方面奖励的更是数不胜数,这些成就的取得同它的优秀传统是分不开的。
京大从创校以来就有理重于文的传统,在全校的学部、研究所、教学与科研中心中理科明显占优势。一向注重于学术上的高标准,尤以理科著称,因而形成了自在特色的”京都学派”。人们曾这样形容”京都学派”:京都大学的学者教授们”十分执着于理论研究,即使在常人看来芝麻一样的小事,京大教授了会饶有兴趣,只要合乎学术道理的,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这个学派最早是京大文学部著名的哲学家西田几多郎以及他的弟子田边元、三木清等人倡导发起的,原意是指他们对日本哲学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后来日本学术界引伸为京都大学毕业出来的”不问实际,只管求知”的一群人。正是他们这种”兴趣”和”执着”才使京大成了科学家的摇篮。
从机构的设置和科学研究的组织上也可以充分看出京都大学的特色。有不少研究所和中心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良的研究环境为科学研究准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研究人员如鱼得水,因而无论在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上在日本均很有影响。这不仅可以从前述一些具有独家性和独特性的研究所建制中反映出来,而且一些研究设施也很引人注目。
馆藏图书
全校共有55个图书分馆,几乎每个学部及研究所均有自己的图书室。1990年全校总藏书量为4,857,357册,仅1989年一年用于购置图书期刊的经费就达13亿日元,包括定购3,000种杂志和27,370册新书以及其他的情报信息资料。全校图书馆建设先后经过四次革新新,新图书馆于1984年建成,共有面积14,000平方米,存书250,759册;存期刊3,800种(其中西文1,800种)。此外,还有珍、稀本图书5万多册,其中包括39种170册国家指定的重要文物图书。全部资料对外开放,并不时举办展览。仅1985-1987年就公开展出过7次。京都大学建成了遍布整个校园并与国内外大学接通而能随时互换信息的高速情报通讯综合网络系统,这在日本大学中还属首家。下一阶段的目标将是实现会议电视化。
研究所
全校共有10多个研究所,包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化学研究所、人文科学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木材研究所、粮食科学研究所、灾害防治研究所、基础物理研究、病毒研究所、经济研究所、数理分析研究所、核反应堆实验所、灵长类动物研究所为全国共同利用研究所。此外,还有东南亚研究所、大型计算机中心,放射生物研究中心、超高层电波研究中心、螺旋质普仪核聚变研究中心、放射性同位素综合研究中心、环境保护中心、情报处理教育中心、医用高分子研究中心、非洲地域研究中心,保健管理中心、体育指导中心、考古研究中心等13个全校性的研究机构,其中大型计算机中心、放射生物研究中心、超高层电波研究中心为全国共同利用的研究设施。
专业设置
研究科、专业设置(硕士课程)、文学、文献文化学、思想文化学、历史文化学、行动文化学、现代文化学、教育学、教育科学、临床教育学、法学研究科、法政理论、经济学、经济系统分析、经济动态分析、现代经济·经营分析、理学、数学及数理解析、物理学及宇宙物理学、地球行星科学、化学、生物科学、医学、医科学、人类健康科学、药学、创药科学、生命药科学、医疗药科学、医药创成信息科学、工学、社会基础科学、都市社会工学、都市环境工学、建筑学、机械理工学、微机工程、航空宇宙工学、原子核工学、材料工学、电气工学、电子工学、材料化学、物质能源化学、分子工学、高分子化学、合成·生物化学、化学工学、、农学、森林科学、应用生命科学、应用生物科学、地域环境科学、生物资源经济学、食品生物科学、人类·环境学、共生人类学、共生文明学、相关环境学、能源科学、能源社会·环境科学、能源基础科学、能源变化科学、能源应用科学、亚非区域研究、东南亚地域研究、非洲地域研究、信息学、智能信息学、社会信息学、复杂系科学、数理工学、系统科学、通信信息系统、生命科学、统合生命科学、高等生命科学、地球环境学、环境管理。
校园环境
校区:京都大学除了宇治校区(理科一些研究机构设在这里)位于离校本部15公里外的宇治市外,其它的几个校区基本连在一起,从北到南的4个校区是:
北校园,包含部分研究所、中心、理学部、农学部等机构;
西校园,本部校区、人文科学各学部、工学部以及学校行政机构;
南校园,包含教养学部、医学部以及它们的研究设施、药学部和医院寄托家园。
另外,新建成的桂校区,位于京都市的西京区,主要作为大部分工学研究生的教育基地,目前局部还在建设中。
交流合作
实行对外开放,重视国际交流,亦是京都大学在国际上知名度不断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京都大学每年要派出近百名研究生出国学习。至于教员出国研究、调查、讲学、参加国际会议等活动则更多,每年超过1500人次。学校鼓励以个人、系、专业、研究等多种形式对外交流和开展合作,包括邀请国外学者携带课题来京大进行长期或短期合作研究。到1990年5月止,京都大学已接收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764名留学生、600名访问学者和研究人员,并同中国的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等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